作者:[ 中國經濟網 ]發布時間:[ 2020-07-09 ]點擊量:[ 1501人次 ]
編者按 1994年4月23日,在中央統戰部、全國工商聯組織推動下,10位民營企業家發出了《讓我們投身到扶貧的光彩事業中來》的倡議,號召全國先富起來的民營企業家到老、少、邊、窮地區扶貧開發,促進共同富裕。25年來,在“致富思源、富而思進,義利兼顧、以義為先,扶危濟困、共同富裕”的光彩精神指引下,光彩事業的火種在全國各地點燃,為中國特色減貧道路貢獻民營企業的智慧和力量。
10月21日下午,紀念光彩事業發起實施25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。以下為代表發言摘登,敬請讀者垂注。
積極支持民營企業參與脫貧攻堅
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
民營企業是“三位一體”大扶貧格局的組成部分,“萬企幫萬村”精準扶貧行動是民營企業參與脫貧攻堅的主要形式。目前,“萬企幫萬村”精準扶貧行動已取得豐碩成果,并呈現出5個特點,即參與更加踴躍、范圍更加廣泛、目標更加聚焦、形式更加多樣、典型更加突出。
多年來,國務院扶貧辦根據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按照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要求,努力做好五方面工作。其一,加大協調推動,將“萬企幫萬村”行動與專項扶貧、行業扶貧同部署、同落實,形成合力;其二,加大政策扶持,在項目、土地、財稅、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;其三,加大表彰激勵,開展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和“萬企幫萬村”行動先進民營企業表揚表彰;其四,加大工作創新,引導民營企業幫扶資源向“三區三州”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;其五,加大平臺支撐,建設推廣中國社會扶貧網,通過網絡平臺推進消費扶貧工作,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幫扶潛力。
目前,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決勝關鍵階段。希望廣大民營企業與黨中央同心同向,凝心聚力,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。
具體來說,一是要進一步聚焦深貧地區。“三區三州”等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程度深,貧困規模大,致貧原因復雜,脫貧難度極大。希望東部地區的民營企業積極學習福建幫扶寧夏的經驗做法,將優勢幫扶資源、優秀幫扶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等向深度貧困地區匯聚,助力攻克脫貧攻堅的堡壘;二是進一步完善帶貧減貧機制。民營企業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,要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村、貧困戶增收脫貧。希望民營企業不斷完善帶貧減貧機制,確保幫扶資源落到貧困群眾身上,幫扶成果體現在貧困人口身上,讓貧困群眾參與其中,有獲得感、幸福感;三是進一步遵循市場規律。鞏固幫扶成效,建立長效機制,保證貧困地區發展的可持續性。防止和減少返貧,離不開發展產業、實現就業,民營企業在這些方面有獨特優勢。希望民營企業發揮自身優勢,切實提高幫扶的質量和效益,推動脫貧攻堅提質增效。
不忘初心堅守光彩
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
1993年,我第一次乘火車經四川西昌去云南昆明,短暫的停留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這里白天小豬滿山跑,晚上人畜共一室,孩子們打著赤膊撿煤渣的樣子深深刺痛了我的心。當時我就想,我是開工廠的,能不能利用我們企業的優勢,在西昌建一個飼料廠?這樣做既能緩解貧困地區就業難題、改善當地百姓生活條件,又能幫助貧困人口發展現代養殖業,提高生產水平,開辟新的市場。這也是我對投資扶貧的最初設想。
我一直認為,民營企業是改革開放的產物,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和參與者,應該先富幫后富,為扶貧作出應有貢獻。我們有資金、有技術、有市場觀念,可以到老、少、邊、窮地區開工廠、擴就業,帶動當地經濟發展。
1994年,我們決定在深度貧困地區四川涼山州投資1500萬元建設一家現代化的飼料工廠。經過60多天奮戰,工廠順利投產,取名西昌希望飼料廠。這是當時涼山第一家現代化民營企業,也是光彩事業播下的第一顆“種子”,為當時貧困落后的大涼山帶去了現代農業的“火種”。
25年來,新希望集團在全國老少邊窮地區的投資已超過50億元,在14個省份建設了超過50家光彩事業工廠。
2016年,響應黨和政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,我們積極參與“萬企幫萬村”行動,并在全集團發起了“精準扶貧1+1”行動計劃,發動全集團2000名中層干部一對一扶貧,并調動各產業板塊優勢資源全面投身脫貧攻堅戰。自2016年至今,集團已在全國范圍內建成、運營50余個大型養殖扶貧項目,正在建設中的項目也有10多個。
民營企業家的扶貧行動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,這讓我特別高興,也感到身上的責任更重了。面向新時代,我愿意在黨的堅強領導下,繼續走好“光彩”路,帶動和幫助更多人過上美好生活。
與光彩事業共成長
中國光彩會副會長、南翔集團董事長余漸富
南翔集團從創業至今差不多有40年了?;厥走^往,是改革開放成就了南翔,也是光彩事業成就了南翔。
1997年,南翔響應中央統戰部、全國工商聯的號召,率先在安徽安慶建設光彩大市場,開啟了與光彩事業同頻發展的征程。該項目于1998年9月份動工,歷時1年多建成,其中一期工程投資1.6億元。一期建成運營后,安慶市下轄八縣及池州、銅陵等方圓200多公里的農民、下崗工人和消費者紛紛來光彩大市場經商創業。2000年9月份,我們繼續開發建設二期工程,僅用兩年時間就建成開業,當年市場交易額就達60億元,一舉進入“全國百強工業品市場”行列。2003年,光彩大市場交易額達100億元,躍居“全國十大工業品市場”第八位。
2000年,中央統戰部調研全國光彩事業重點項目運營情況,安慶光彩大市場被一致認為是最成功的光彩大市場項目。
從2002年開始,我們又陸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成功建設運營了蚌埠、泰安、商丘等光彩大市場,加上安慶總計投入約47億元。截至目前,我們開發建設的光彩大市場項目總面積逾500萬平方米,入駐商戶近3萬家,開業率超過97%,吸納就業26萬人,年市場交易額1000多億元。大市場項目也成為投資所在地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,有效帶動了項目周邊運輸、食宿等第三產業發展。
多年從事光彩事業,我有兩點體會和建議。其一,大市場就業量大,涉及人口多,社會效益顯著。不過,隨著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以及電商等新業態的沖擊,大市場普遍受到較大影響,需要相關部門出臺有針對性的支持引導政策,為相關企業和中小微商戶轉型留足空間,促進大市場健康發展;其二,建議進一步明確光彩項目的界定標準,防范以開發光彩項目之名,行房地產開發之實的現象發生。希望國家出臺相關政策,區別對待扶貧性質的光彩大市場與商業性房地產開發。
展望未來,南翔還會繼續努力,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為光彩事業增添新的光彩。
積極履行社會責任
中國光彩會副會長、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
國家戰略的需要、社會發展的需求就是均瑤集團的努力方向。均瑤參與光彩事業25年來,先后參與了湖北、貴州、新疆、云南、廣西、甘肅6省區13地的社會扶貧事業,惠及貧困人口5萬多人。
1999年,我們參加了“光彩事業三峽行”,在三峽庫區宜昌建設大型乳品加工基地,實施“萬頭奶牛養殖計劃”,吸收移民就業;參與宜昌旅游配套資源建設,投資8億元建設了宜昌首個五星級酒店;參與宜昌老城中心棚戶區改造,建設宜昌歷史文化特色風貌街區,不僅幫助幾十萬庫區群眾改善了居住條件,留住了“鄉愁”,還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。截至目前,該項目累計投入資金50多億元,直接解決了2300多名移民就業問題,間接帶動了5000多人就業,為100多戶當地人提供了創業平臺。
響應黨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號召,均瑤集團成立了“精準扶貧行動領導小組”,并捐贈1億元在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設立“光彩·均瑤扶貧濟困專項基金”。
在貴州望謨縣洛郎村,我們積極打造“萬畝板栗高產示范園”,重點瞄準“苗木關”和“科技關”提高板栗單產。我們不僅為在示范園務工的貧困戶每人每天發放務工補貼100元,讓他們不出村就有穩定的收入,還免費發放生產資料給貧困戶,再以保護價敞開收購板栗。此外,我們還利用吉祥航空資源,幫助當地龍頭企業把板栗加工成“航機食品”,助力小板栗“飛出大山”。
兩年多來,公司扶貧工作組先后16次組織200多人次深入貴州大山深處開展精準扶貧工作。去年,我自己也到洛郎村待了3天,當了一回“學徒”。我深切感受到當地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,這也堅定了我將扶貧事業進行到底的決心。
對于光彩事業,我的體會是必須堅持“義利兼顧、以義為先”的核心理念,甚至有些項目可以“有義無利”。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企業家,要有扶貧濟困的情懷,要做一個懂感恩、思回報的人。
精準扶貧產業先行
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、榮民集團董事長史貴祿
我們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受益者,沒有改革開放,就沒有民營企業的今天。對此,我始終心懷感恩,認為先富幫后富、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民營企業家義不容辭的責任。
近些年來,我們為老少邊窮地區累計捐款6億多元。2014年,我們以產業帶動集中連片3個特困鄉整體脫貧的做法和模式,被陜西省政府命名為“榮民模式”。
我們扶貧的地方位于陜西榆林定邊縣最北端,與內蒙古接壤,自然環境非常惡劣,其中海則梁鄉是我出生的地方。1980年,15歲的我離開家鄉到外地創業,2000年我回到家鄉,看到當地老百姓的生活依然比較艱苦。那時我就下定決心,一定要創造條件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。
從2000年起,我們以產業扶貧為主導方向,先后制定實施了4個“五年規劃”。其中,2001年至2005年是第一個“五年規劃”,主要工作是初步建立產業基礎;2006年至2010年是第二個“五年規劃”,主要工作是推進農業現代化;2011年至2015年是第三個“五年規劃”,主要工作是實施農村城鎮化和規模養殖;2016年至2020年是第四個“五年規劃”,主要工作是推進工業化、規?;?。經過19年艱苦奮斗和探索,我們已基本完成了4個“五年規劃”。應該說,整體效果遠遠超出預計目標,3個鄉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、農村城鎮化、農民富?;?。
對于這19年的探索,我有兩點體會比較深刻:一是“榮民模式”的核心應以產業帶動農民脫貧。不少貧困地區的產業基礎比較差,老百姓不是不想脫貧,而是找不到合適的路子。我們民營企業家可以發揮自己善于整合資源的長處,幫助老百姓找到這條路,并且“扶上馬、送一程”;二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后,必須繼續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消化吸收剩余勞動力,唯有如此才能保證農民不返貧、農村不蕭條、農業不回落。
智志雙扶,精準施策
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理事、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邊海燕
寶豐集團是一家集化工、新能源、醫療、養老等產業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集團。多年來,我們本著飲水思源、回饋社會、為黨分憂的理念,積極響應國家脫貧攻堅戰略號召,在中央統戰部、全國工商聯、中國光彩會等支持引導下,以燕寶慈善基金會為平臺,大力開展教育扶貧。截至目前,我們已累計捐資19.53億元,資助了19.79萬名寧夏貧困地區學生,在全國教育扶貧方面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;為5000人以上的易地扶貧安置區捐建了9所學校、17所衛生院,走出了一條具有寶豐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。
扶貧需要“智志雙扶,精準施策”。我們本著“真扶貧、扶真貧”的思路,不僅注重教育上的經濟資助,更注重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。比如,在寧夏六盤山連片特困區,80%的家庭比較貧困,20%的家庭條件好一些。為不傷害貧困家庭孩子的自尊心,我們對這一地區考上大學的孩子,不分貧富,實施“全覆蓋、無差別化”資助。同時,將“助學金”改為“獎學金”,把資助變為獎勵和鞭策。這樣既可以有效解決貧困孩子上學難問題,又最大程度保護了孩子們的自尊心,讓他們在平等的環境中學習成長,努力實現人生理想。
按照目前的節奏,每年有3萬多名學生畢業,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。我們每年也會新選擇3萬人資助,保證資助范圍不縮小、力度不減小。在我們的幫助下,已有近10萬名受助學生畢業,走上了工作崗位,有的還自己創業,帶領全家脫貧致富奔小康。特別讓我開心的是,我們在受到資助的孩子心中播下了“善”的種子。他們中的一些人自發成立了“燕寶愛心社”,以志愿者、義工等方式,參與支教、助困、助老、助殘等公益活動,將社會正能量接力傳遞下去。
在多年的精準扶貧和公益慈善實踐中,我們深切地體會到,民營企業成立基金會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一條重要途徑。在成立基金會前,我們也通過捐款捐物等方式參與公益慈善,但效果不是特別好。通過基金會,我們建立了一種更加科學、長效的機制,使幫扶工作更加規范,組織運作更加高效,資金使用更加精準透明,實現了將有限的資金用在“刀刃”上。
實踐證明,我們實施的教育扶貧真正扶到了點子上、扶到了根子上,見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效。這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和決心。
今年,我們已經把全覆蓋的資助范圍擴大到全區14個縣區和7個鄉鎮,力爭持續為寧夏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,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貢獻力量。
走光彩路,做光彩人
湖北省委常委、統戰部部長,省光彩會會長爾肯江·吐拉洪
近年來,湖北省委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的決策部署,以“萬企幫萬村”和“光彩行”活動為抓手,激勵廣大非公經濟人士投身脫貧攻堅戰,走光彩路、做光彩人。2016年,全國“萬企幫萬村”精準扶貧現場會在我省召開,推廣湖北經驗做法。
湖北省委歷來高度重視光彩會事業發展。在省委支持下,我省光彩事業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,已經成為助力脫貧攻堅、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。近年來,我們先后舉辦光彩行活動16場次,動員1.56萬家企業參與光彩事業項目1.06萬個,投入資金164.4億元,公益捐款7.62億元;引導6498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5945個貧困村,涉及64萬貧困人口;積極參與中國光彩會組織的光彩事業怒江行、臨夏行等活動,去年組織6批53家企業赴新疆、西藏開展產業考察對接,與當地簽約4個項目,總投資6.8億元,公益捐贈1200萬元。此外,我省先后有14名企業家榮獲光彩事業貢獻獎,20家企業被評為全國“萬企幫萬村”行動先進民營企業。
近年來,湖北脫貧攻堅工作整體呈現出三大特點。
一是由零散向整體轉變。湖北省光彩會在持續開展10年的民企聯村扶貧活動基礎上,創新開展“千企幫千村”行動,聯合省扶貧辦等9部門出臺支持意見,先后在黃岡、恩施、十堰召開“光彩事業行”暨“千企幫千村”現場推進會,廣泛發動民營企業參與,實現了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村結對幫扶全覆蓋。今年,我們又動員1042家民營企業與800個待出列的貧困村結對。
二是由輸血向造血轉變。我們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帶動、創業就業、光彩公益等九大工程,推行產業幫扶、消費扶貧、能人引領等模式,變“大水漫灌”為“精準滴灌”。今年,我們組織83個省光彩會理事企業聯系幫扶104家貧困地區中小微民營企業,通過大企業帶小企業、小企業帶困難戶,實現雙向互動、雙向受益。截至今年9月底,我們組織民營企業投入產業幫扶資金49.57億元,增強了貧困村的造血功能,帶動貧困群體收入增長。
三是由幫扶向共贏轉變。我們堅持互利共贏,支持民營企業把參與扶貧的過程轉化為拓寬投資領域、完善產業鏈條、實現做大做強的過程。比如,卓爾集團投入25億元開展貧困助學、文體教育等,結對幫扶了50個貧困村;奧山集團在恩施投資20億元,打造涵蓋酒店、旅游、購物消費等業態的全產業鏈,每年為當地貢獻稅收6000多萬元,吸納就業5000多人,實現了共建雙贏。
內外結合,上下聯動
全國工商聯副主席,四川省政協副主席、省工商聯主席陳 放
光彩事業發起實施25年來,在中央統戰部等有關部委和省委、省政府的重視支持下,四川省工商聯緊扣共同富裕宗旨和扶貧開發主題,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深入參與扶貧開發、抗災救災、捐資助學等光彩活動,取得了突出成效。
尤其是近3年來,四川省工商聯聚焦脫貧攻堅這個“頭等大事”,持續開展“萬企幫萬村”精準扶貧行動和“光彩事業涼山行”等活動,廣泛動員民營企業和商(協)會助力四川經濟社會發展。據不完全統計,截至目前,有7.6萬家民營企業、商(協)會參與脫貧攻堅,7205家民營企業、商(協)會與7284個貧困村建立結對幫扶關系,實施幫扶項目14774個,投入資金99億元,幫扶建檔立卡貧困群眾100萬人;有1200余名民營企業家參與“光彩事業涼山行”,累計捐款超過5300萬元,簽約項目149個。
我們把思想引導作為光彩事業的生命線,將參與光彩公益事業與加強非公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結合起來,著力引導非公經濟人士聽黨話、跟黨走;把脫貧攻堅作為光彩事業的主戰場,引導民營企業家弘揚“致富思源、富而思進,義利兼顧、以義為先,扶危濟困、共同富裕”的光彩精神,聚焦深度貧困地區,積極搭建平臺、整合資源持續開展產業扶貧、教育扶貧、就業扶貧和消費扶貧等活動;把助推脫貧攻堅作為拓展民營企業發展空間的重要途徑,引導民營企業以產業扶貧為重點,在助力脫貧攻堅中搶抓發展機遇,拓展發展空間,實現自身發展。
同時,我們堅持把工作制度化、常態化、長效化作為推動光彩事業接續發展的工作重點,建立健全內外結合、上下聯動、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。具體來說,一是完善激勵機制。把參與脫貧攻堅深度、力度和實踐效果作為衡量非公經濟人士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;二是建立對外對內銜接機制。與浙江和廣東省工商聯簽訂“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戰略合作協議”,推動300余家浙江、廣東民營企業參與我省扶貧攻堅,助力省內經濟發達地區與深度貧困地區對接幫扶,促進扶貧開發提質增效;三是建立調研指導機制。成立項目履約工作指導小組,建立工作臺賬,開展定向、定點、蹲點指導。
下一步,四川省工商聯將繼續大力弘揚光彩事業精神,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家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、促進光彩事業新發展貢獻四川力量。(中國經濟網)